壁画上的锦官城:成都文化墙作为城市记忆的视觉叙事者 | 成都文化墙

2025-09-26

在成都的街巷深处,传统白灰墙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。曾经单调的墙体逐渐被绚丽的色彩占领——宽窄巷子的青砖影壁上浮动着川剧脸谱,金牛区某老小区外墙蜕变为动态的蜀绣图卷,高新区地铁站出口的混凝土墙面则演绎着科幻感的熊猫航天员壁画。这些遍布城市的成都文化墙,已然超越普通的市政美化工程,演进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本,书写着天府之国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集体记忆。


成都文化墙


成都文化墙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多层次的文化编码系统。在锦里长约800米的仿古街墙上,工匠采用传统壁画技法再现了"扬一益二"的唐代成都盛景;而在万象城商圈,激光切割钢板构成的抽象成都文化墙,则用工业语言解构了太阳神鸟金箔图案。这种传统与先锋的并存,恰似成都本身的气质——既扎根于2300年的历史积淀,又拥抱现代性带来的无限可能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成都文化墙刻意保留了部分原始墙体肌理,让新建的视觉叙事与往昔的时间痕迹形成对话,造就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觉通感。

这些文化墙的创作过程本身,就是一场市民参与的集体记忆重构。2021年开展的"成都社区艺术焕新计划"中,超过40个社区的居民投票选定了各自墙绘的主题:李家沱小区选择重现五十年代老成都茶馆场景,新鸿社区则用漫画墙记载了改制工厂的奋斗史。这种参与式创作使成都文化墙超越了单方面灌输的官方叙事,成为承载市民情感认同的视觉纪念碑。社会学家于长江对此评价:"当居民每天注视的墙壁开始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,城市空间便实现了从物理场所向精神家园的转化。"

成都文化墙的材质选择暗含着深刻的地域文化逻辑。在湿度较高的城西区域,多采用防潮性能优异的珐琅钢板呈现水润天府的主题;日照强烈的城东主干道,则选用耐晒矿物颜料绘制三星堆金面传说。最令人称道的是西南交大校区外的声光互动墙——采用智能感应玻璃材质,夜晚人经过时会自动点亮并播放蜀派古琴曲目。这种材质与内容的创造性结合,使成都文化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,也是对城市物理特性的智能回应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成都文化墙现象体现了成都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智慧。不同于某些城市"大拆大建"的改造模式,成都选择用文化赋能的方式激活旧空间:曾经布满小广告的配电箱变身熊猫主题装置艺术,地铁通风井外罩上青铜纹样镂空钢板,甚至垃圾转运站墙面都被改造为环保主题的再生材料艺术墙。这种"微更新+艺术介入"的模式,使成都文化墙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媒介,既保全了街区的历史脉络,又注入了当代美学活力。

这些文化墙正在重构城市空间的感知方式。北师大艺术设计研究中心2022年的眼动研究表明,行人在具有特色文化墙的街道停留时间平均增加2.3分钟,周边商铺的进店率提升15%。更重要的是,超过76%的受访居民表示通过这些视觉叙事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。成都规划部门借势推出的"文化墙导航系统",将散落各处的特色墙体串联为可阅读的城市故事线,使物理空间的移动转变为了解城市文化的沉浸式体验。

然而成都文化墙的发展也面临深层挑战。部分墙绘因缺乏维护出现褪色剥落,某些社区项目的艺术质量参差不齐,还有学者质疑过度视觉化是否会造成历史叙事的简化。但恰恰这些争议证明,成都文化墙早已不是简单的装饰物,而是演化成了动态的文化辩论场——关于如何记忆过去、诠释现在以及想象未来。

走在今天的成都街头,这些跃然墙上的视觉叙事正在悄然改变城市气质。当小朋友指着壁画询问老成都的九眼桥往事,当外来务工者在川籍工人奋斗史墙前驻足,当国际游客通过街头艺术理解巴蜀文明——成都文化墙已然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,成为连接不同时代、不同群体的视觉纽带。这座用壁画书写自我的城市证明,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,而就在人们日常经过的街角墙面上,持续生长、不断更新。

    商务二维码
    商务二维码
    公众号二维码
    公众号二维码
公司地址:成都市青羊区光华东三路486号4栋1204-1205室  成都梦马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© 2023 All Rsssts Resved  备案号:蜀ICP备2022008240号-1